中欧·(中文版)官方网站

中欧·活力课堂:初中篮球“三步上篮”说课设计

清晨的阳光洒在塑胶跑道上,我站在篮球架下,指尖摩挲着教案封面——那上面印着去年校运会时学生们跃起投篮的身影。今天,我要说的是《篮球“三步上篮”:从动作到热爱》,一场关于“如何让篮球成为青春注脚”的教学设计。

中欧·活力课堂:初中篮球“三步上篮”说课设计

一、教材之思:篮球是青春的“必修课”

篮球作为初中体育核心项目,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》明确其价值:既是体能训练的载体,更是团队协作、规则意识的培养场。而“三步上篮”作为篮球入门关键技术,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——它串联起移动、跳跃、投篮三大能力,是学生从“看球”到“打球”的关键转折。

我曾见过这样的画面:初一时男生抱着球乱冲,女生则躲在角落不敢碰球。这让我意识到:技术不是终点,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。因此,本节课的核心逻辑是:用“游戏化+情景化”重构传统教学,让“三步上篮”从“任务”变成“探索”。

二、学情之辨:青春期的“矛盾体”

面对初一学生,我总想起他们的“两面性”:课堂上坐不住,却能在游戏里专注半小时;怕被嘲笑,却又渴望展示自我。他们需要的是“看得见的进步”——当动作从“歪歪扭扭”变得“流畅自然”,那份成就感会转化为持续的动力。

基于此,我的设计紧扣三点:降低门槛(简化动作)、强化反馈(即时纠错)、赋予意义(模拟真实比赛)。比如把“三步上篮”拆解成“跨大步找节奏”“小步起跳不慌张”“高高跳起送球稳”三个口诀,用“篮球精灵”(卡通形象)串联每个环节,让抽象动作变得可感知。

中欧·活力课堂:初中篮球“三步上篮”说课设计

三、目标之锚:从“学会”到“爱玩”

教学目标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,而是学生成长的真实刻度:

  • 知识与技能:90%学生能说出“一大二小三高跳”的要领,70%完成连贯动作;
  • 过程与方法:通过“观察—模仿—挑战”循环,提升手脚协调性与空间判断力;
  • 情感态度:在小组竞争中体会“信任与责任”,明白“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”。

其中,“情感目标”才是隐藏的彩蛋——当我看到 shy 的女生主动喊“我来传球!”,看到男生们为了集体荣誉憋红脸冲刺时,我知道:篮球早已超越技术本身,成了青春里的“社交货币”。

四、过程之趣:把课堂变成“游戏场”

(一)情景导入:“你想成为科比吗?”

课前5分钟,播放《灌篮高手》樱木花道扣篮名场面,提问:“如果让你投进这个球,需要哪几步?” 学生七嘴八舌:“要先跑过去!”“要跳起来!” 我顺势拿出篮球:“今天我们就来解锁‘三步上篮’的秘密——它能让你像球星一样,在场上收获欢呼!”

(二)热身:篮球韵律操“唤醒身体”

放弃枯燥的慢跑,改用“篮球操”:手持篮球做绕环、抛接,配合“左三圈右三圈”的音乐。学生笑着转圈,球却不小心砸到脚——这正是最好的“触球熟悉期”。我趁机穿插“护球技巧”:“就像抱住冰淇淋,别让它‘融化’哦!”

(三)新授:“分解动作+魔法口诀”

示范完整动作后,我把“三步上篮”拆成三幕剧:

  • 第一幕:“大跨步”——迈出像“兔子跳”一样的大步,双手持球举过肩;
  • 第二幕:“小垫步”——前脚掌轻点地面,膝盖弯曲蓄力;
  • 第三幕:“高跳投”——双脚蹬地跃起,手臂向前上方伸展,像给篮球“飞吻”。

学生跟着口诀反复练习,我拿着手机记录:“看,你的手臂抬得太低了!”“这次步子够大,但起跳慢了半拍。” 当有个男生终于投进时,全班为他鼓掌——那是属于他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
(四)巩固:“小组接力赛”点燃斗志

把学生分成4组,设置不同距离的投篮点(近/中/远)。规则很简单:每组轮流完成“三步上篮”,失误者需捡球重来,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。

比赛开始后,教室秒变“战场”:有的组喊着口号统一节奏,有的组互相打气“别急,我给你递球!” 甚至有女生主动承担“捡球员”角色——她们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最终,冠军组的成员紧紧拥抱,脸上写着“我们做到了!”

(五)放松:“篮球故事会”收尾

用轻音乐代替剧烈运动,我拿出一张旧照片:“这是十年前的我,第一次教三步上篮时,学生们的球都砸到了篮板后面。” 学生们笑成一团,我接着说:“现在的你们,比我当年强多了。记住,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每一次传球、每一次等待,都是团队的温度。”

五、板书之简:让要点“可视化”

黑板上只留三样东西:

  • 左侧:三步上篮示意图(标注“大步→小步→高跳”);
  • 中间:魔法口诀(“一大二小三高跳,手脚协调最重要”);
  • 右侧:小组积分榜(实时更新比赛成绩)。

简洁的板书背后,是对“少即是多”的理解——学生不需要记满黑板文字,只需要记住“动作逻辑”和“团队精神”。

结语:篮球是青春的“永动机”

有人说,好的体育课应该“让学生带着汗水和笑容离开”。这节说课设计,正是以此为锚点:用游戏化解畏难情绪,用团队凝聚归属感,用成功体验点燃热爱。

当学生在课后再也不会因为“不会投篮”而躲开篮球,当他们在课间自发组织“三步上篮挑战赛”,我知道:这场关于篮球的教学,已经超越了技术的边界,成为了他们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的部分。

毕竟,教育的本质,不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高光时刻”吗?

作者:momo119655,本文地址:https://whjinshiruoshi.com/?id=91,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中欧·(中文版)官方网站

评论专区

留言:

在线报名

请填写您的电话号码,我们将回复您电话